展覽前言寫道:當漢字的骨骼遇見非洲的日光,當水墨的氤氳滲入撒哈拉的沙粒,兩種古老文明的對話便在宣紙與菲林間悄然生長。他們攜著東方文脈的基因,在尼羅河畔、乞力馬扎羅山下用墨色丈量著這片土地的遼闊。
莫言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彭程 攝
莫言在致辭時說:“我想在非洲尋找到書法創作的原始狀態,也就是‘文墨共生’,這是符合古代書法創作情境的。當年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候,并沒想到留下書法作品,但卻產生了書法史上的偉大作品。我們應該努力踐行‘文墨共生’的理念。這種創作理念對文學創作和藝術創作來說也是適用的。”
“在無意當中完成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最自然的藝術狀態就是在無意當中完成的。當然要完全地無意識,也可能做不到。”莫言說:“我們還有很多需要繼續體驗的地方。從荒涼的草原到繁華的都市這是一種鮮明的對比,對比產生思想,對比產生理論,對比也產生藝術。”
莫言在畫展上親任導覽。 彭程 攝
王振在致辭中笑言他是陪莫言去非洲的“服務員”。他憶述,當時恰逢2023年的“99公益日”,兩個人在一堆篝火旁邊分別為中國困難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捐贈了10萬元。
“我們希望莫言老師在非洲空曠的大草原上,能夠寫出與當時當地的情景相關系的句子。莫言老師鋪開紙之后寫的第一句話就是‘與天地對話’。”王振說:“莫言老師還在附近可能有獅子的情況下,在大草原上為‘99公益日’宣傳寫下對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莫言為北大匯豐商學院學生讀者簽名。彭程 攝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副校長)、匯豐商學院創院院長海聞在致辭時表示,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莫言的書法和攝影作品,進一步去理解他文學作品里所要傳達的意境。
開幕式后,莫言還親任導覽為參觀展覽的師生們作介紹,現場人頭攢動卻秩序井然。
截至目前,莫言個人捐款1000余萬元,主要用于救助幫扶家庭困難的先心病、孤獨癥兒童。兩塊磚公益基金共救助200余名先心病兒童進行手術治療,為15萬余名青少年進行先心病公益篩查;支持22個省48個城市開展孤獨癥康復技能培訓,預計將賦能1000余個孤獨癥兒童家庭。
此外,莫言連同《中國慈善家》雜志等機構共同發起“與莫言同行”公益行動,開創了文化名人引領、公益機構與媒體合作共建、捐贈人與公眾深度參與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