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一区二区高清_亚洲一二三区精品_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_九九亚洲视频

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天天速看:慶祝孝感建市30周年首場音樂會即將震撼上演!

2023-03-28 17:06:34    來源: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陳勇

通訊員 毛誠


【資料圖】

3月28日,極目新聞記者從孝感市獲悉,慶祝該市建市30周年首場音樂會《和鳴》,即將于3月30日本周四晚震撼上演。

據了解,為慶祝孝感建市30周年,進一步提升孝感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全市營造奮進新征程,建設新孝感的強大氣場,特邀請武漢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和鳴》(民族管弦樂)到孝感演出。

本場音樂盛會,共有六首演出曲目,將帶領觀眾領略楚地風土人情,參與古今對話,為觀眾呈現一場編鐘與民族管弦樂交相輝映、美妙回響的華美篇章。

據了解,這場精妙絕倫的音樂盛宴將于3月30日(星期四)晚7時30分,在“孝感日報”視頻號、云上孝感APP進行網絡直播。

音樂會作品簡介

曲目1:《和鳴》

作曲:龔華華

該作品為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而作。作品標題《和鳴》有三重含義:其一,中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既各有特點,亦可和諧共鳴;其二,西周以后,楚國音樂呈現出“鐘鼓諧鳴,雅俗共生,八方土風兼收并蓄而自成一體”的風格,故有“八方之樂,和而鳴之”之意;其三,2000多年前的古器編鐘與現代大型民管弦樂隊共同奏出和諧之音,可謂“古今和鳴”。

編鐘,作為中國古代禮樂重器,曾經彰顯出“海納百川、禮儀天下”的大國風范。而今,隨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的逐步加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重視并研究傳統文化。我愿與吾輩國人一起,觀古、論今、謀未來,共同繼承、發揚、創新和推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曲目2:《楚宮夜宴》

作曲:胡晶瑩

鐘鼓齊鳴、享宴宮中、楚宮之中、萬人盡享。遙想故楚大地,輕歌曼舞、金聲玉振,遙想宮中夜宴,浮華千古、禮樂千年。作為一部懷古之作,此曲力求通過對盛大夜宴場景的描繪,遙想千百年前、一鳴驚人之楚國的輝煌。

作品以湖北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要素作為出發點,通過對儀式音聲的模仿與藝術化重現,凸顯楚宮夜宴之典雅、莊重與輝煌。

曲目3:《桃花流水》

作曲:姬 驊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西塞山地處荊楚,詩作借景抒情,描繪了一派秀麗春光中人們安居樂業的民風盛景。《桃花流水》即借此為題,以“桃花”代指山田之間的靈動歡欣;“流水”則描寫了江湖之上勞作的澎湃力量。作品透過民景、民風的視角,希望表達出對今日今時繁榮安定的贊頌。

作品的主要素材源自湖北隨州市小調《采花》,和鶴峰縣搖櫓號子《大河漲水撬竹排》。對于編鐘的運用,作曲家希望通過創作思考:作為禮器的編鐘如何成為民間的聲音?

曲目4:《楚腰》

作曲:吳 霜

“楚王好細腰”,是見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典故。或許正是因為這“細腰”,使楚國女子靈秀婉約,如水一般婀娜多姿。一眾美貌細腰女子,在楚王宮中聞樂起舞,與輝煌燭火交相輝映,與水天之色融為一體。

此曲以清江兩岸、江漢平原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要素為基本素材,通過描繪細腰女子之婀娜、婉約、靈動、舞動,勾勒出楚王宮殿之中細腰女子的翩翩舞姿。

曲目5:《穆商殤》

作曲:趙 曦

這是一部基于編鐘研究理論文獻,以編鐘為主體(音樂主體與構思主體)的作品。在文獻的梳理過程中,作品圍繞“穆鐘”“楚商”兩個關鍵詞,以基于“五聲、六律、七音、八風與九歌”之間形成的音級增長關系和對應的調式音階為基礎音高材料,結合編鐘正、側鼓音形成的調性關系以及音色——“八音”的運用來布局全曲。同時顯性地運用琴曲《離騷》與琴歌《竹枝詞》作為主題材料,經過不斷的裂變與發展,回歸至曲尾特殊“商調式”的人聲哼鳴,試圖表現在編鐘的自鳴歌唱中,在八音鳴響的敘述中,傳遞一份歷史的凝重與悲壯,傳頌楚文化的那份堅韌與豁達。

曲目6:《編鐘徊響》

作曲:徐昌俊

該作品是為紀念隨州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而作。作品采用四十件編鐘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以編鐘合奏開始,承以大段的群鼓合奏,繼之為“徊想”綿延的器樂段,最后由鐘、鼓、器樂齊鳴,徊響擊空,聲勢浩然。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