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治理 打通網格化治理“神經末梢”
小店區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市場主體倍增;圍繞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圍繞基層社區治理,持續改善民生……
7月27日,記者跟隨太原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媒體采訪團來到小店區,近距離感受小店區民生事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優化營商環境
助力市場主體倍增
上午9點,采訪團來到小店區政務服務中心。
“現在窗口實行一站式服務,從業務咨詢到辦理,所有項目一個窗口就能辦結,不僅節省了時間,還避免了我們多部門跑腿。”太原市民張宇峰對記者說。他告訴記者,他來小店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營業執照變更,僅用10分鐘就全部辦結。
企業在辦理執照、刻章、涉稅等業務時,行政審批服務部門通過“綜窗受理—后臺審批—綜窗出件”運行模式,實現了“一件事打包辦”,讓審批效率變得便捷、高效。
該區行政審批局辦公室主任李冉弋介紹,小店區將與群眾生產生活關聯度較高的120項行政審批事項、24項區級公共服務事項,下放至10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據統計,今年1-6月份,該區新設市場主體18813戶,同比增長1.6%,達到184101戶,比2021年同期增長29.3%,比2019年初增長70%。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以聚合理念激發共創合力。”李冉戈說道。
李冉戈介紹,2019年10月,小店區行政審批局創新建立了“全環節法律服務、全流程媒體監督、全覆蓋行政監察”于一體的“三張名片”工作機制,在法治框架內不斷刪繁就簡、優化流程、降低門檻、放寬準入。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大力推進“五減”改革,取消(刪減)與經濟發展需求不符的審批事項73項,刪減率達19%;辦事材料精簡50%,環節壓減20%,時限壓減70%,一次辦結事項占比超70%,審批效能總體提升3倍以上。
“民眾少跑路,數據多跑腿”正在該區變為現實。
聚焦鄉村振興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這個夏天,劉家堡鄉王吳村瓜果飄香。
“‘早黑寶’葡萄已經成熟,這幾天有許多市民來村里采摘。每年葡萄都不用出村,在田間地頭就賣完了。”村民王紅華對記者說。
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強介紹:“王吳村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一產,種植‘早黑寶’葡萄500畝、‘玉露香’梨2500畝、紫花苜蓿牧草3000畝,還有各種時令蔬菜600畝。目前,二、三產企業以醋、酒加工,豬胰子制作銷售以及快遞服務業為主。近年來,王吳村以犧湯文化為契機,打造集美食、觀光、采摘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品牌。通過舉辦犧湯節、開展葡萄采摘等活動,推進鄉村旅游全面發展。”
在王吳現代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一串串紅色的圣女果讓人垂涎欲滴,五顏六色的彩椒掛滿枝頭,薄荷的清香彌漫在空氣里……
記者了解到,園區在農業“六新”項目的實施和推動下,邀請山西農業大學相關專家指導種植,并簽訂產學研協議作為“六新”項目落地的科技支持。在原有種植品種的基礎上,今年3月份啟動改擴建項目,建設草莓基質苗育苗生產基地,計劃用1-3年時間,實現核心區單位面積產值處于全區先進水平。
王吳村是小店區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個成功典型。該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堅持“園區引領、片區發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深入推進城郊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
目前,該區高質量建設溫室大棚2萬畝,蔬菜年產量突破22.8萬噸,年產值達5.6億元,“一村一品”蔬菜專業村初具規模。
以人民為中心
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基層治理涉及面廣、事項繁多,我們必須花大心思、下苦功夫,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以‘繡花功夫’一針一針‘繡’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塢城街道云水明珠社區黨支部書記任志中感慨道。
該社區地處晉陽街商圈,轄區內有4個小區、5558戶居民、1.6萬余人,駐地企業76家,各類商戶310家。任志中坦言:“人口密集、企業多、門店多是轄區的特點,也是治理工作的難點。”
面對這樣的治理現狀,該社區積極探索常態長效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辦法,建機制、聚合力,將難點、堵點變亮點,持續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該社區工作人員通過“敲門問需”,摸清居民、企業、門店的實際需求和共建意愿,制作了“需求清單”和“資源清單”。目前,已建立“三清單”290余項,覆蓋疫情防控、創城、法律援助等項目內容。
同時,該社區及時跟進,與簽訂“項目清單”的16家企業、商鋪門店簽訂協議,形成“共富聯盟”,變單打獨斗為抱團造血。
任志中介紹,下一步,社區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治理,讓小網格發揮大作用。以推進精細化治理為目標,推動力量下沉網格、資源匯聚網格,用“繡花功夫”織密網格治理,真正讓群眾受益于網格治理,切實打通網格化治理的“神經末梢”。
(記者 姚凡)